眼底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变企业名称,仍连续亏损9年,光正眼科的 [复制链接]

1#

花朵财经原创

一家企业若想在资本市场上混好究竟有多难?

曾用名曾为光正钢构,曾用名曾为光正集团,现在叫光正眼科。即便三变名称,历经多次转型,甚至最后一头扎入最具前景的眼科赛道,光正眼科却始终无法获得“光明”。

年一季报显示,光正眼科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同比下降2.91%;归母净利润亏损.48万元,同比大跌.14%。

光正眼科对此解释称,归母净利润较上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部分子公司,受疫情影响收入有所下降,导致利润降低;以及上年同期处置了子公司,产生较大的非经常性损益。

财报显示,年一季度,光正眼科录得投资收益高达.80万元;而今年一季度,光正眼科录得投资收益亏损54.37万元。

截至5月11日,光正眼科收盘报价为6.33元/股,距离年初开盘报价9.20元/股,跌幅已接近30%。

全力聚焦眼科市场

作为专业的眼科连锁医疗企业,光正医院投资、管理业务。目前,已在上海、成都、重庆、郑州等10个中心城市开设13医院和1家眼视光诊所。

集团旗下拥医院集团(简称新视界眼科),是业内瞩目的优秀连锁眼科医疗品牌,并且医院医院集团(简称美尔目眼科)展开了合作。

其中,新视界眼科成立于年,总部位于上海,拥有各地共计十医院,技术水平和业务规模均处于行业前沿地位。美尔目眼始建于年,以北京为核心,辐射华北地区,下属共医院,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基地。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4亿元,同比增长13.40%;归母净利润.87万元,同比增长0.17%。其中,医疗行业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占营业收入比重72.73%。分产品来看,屈光项目、白内障项目、视光服务项目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18亿元、2.71亿元、.1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0.48%、25.92%、9.26%。

公司表示,年公司以经营效益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在保持白内障专科、屈光专科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屈光、视光业务,进一步完善眼底病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均衡发展。在眼科业务各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优化业务结构成果显著。

根据爱尔眼科披露的募集说明书数据显示,年至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由.1亿元增长至.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9.6%。预计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亿元,较年复合增长率达16%。

不过在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近年来保持高增速期间,行业竞争也在持续加大。比如目前在眼科专科赛道上市公司较多,包括爱尔眼科、希玛眼科、何氏眼科,以及在排队IPO的华夏眼科、普瑞眼科等。因此,光正眼科所处的行业竞争压力似乎并不小。

业绩承诺无法达标

资料显示,光正眼科并不是以眼科起家,年刚上市时,彼时公司名称还为光正钢构,主营业务为钢结构,并逐渐形成钢结构与清洁能源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后又于年更名为光正集团,直至年才涉足眼科领域。

年,光正集团以6亿元拿下新视界眼科51%股权,通过此笔并购,光正集团顺利进军眼科医疗业务市场。此后,为继续从能源行业向医疗服务行业转型,光正集团又于年度完成了对新视界眼科其余49%股权收购,并将公司名称改为光正眼科。

对于此次转型,光正集团所付出的价格是比较高的。根据中联评估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以年7月31日为基准日,上海新视界眼科母公司口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5万元,.00%股权评估后的股东权益价值为.98万元,增值.84万元,增值率高达.90%。

于是在年收购新视界眼科51%股权时,交易对方上海新视界实业有限公司林春光、上海聂弘投资咨询合伙企业、上海春弘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承诺新视界眼科年至年度净利润(承诺净利润均为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万元、万元、万元。

年收购新视界眼科49%股权时,交易对方上海新视界实业有限公司又承诺新视界眼科年度、年度净利润(承诺净利润均为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损益以及扣除股权激励对净利润影响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万元、万元。

而对于上述两次承诺,如新视界眼科未完成上述承诺净利润数,交易对方须按《业绩补偿协议》中的约定履行补偿义务。

目前,根据新视界眼科51%股权收购时的相关约定,-年度,新视界眼科实际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34万元、.79万元和.91万元,较业绩承诺仅分别完成.19%、98.90%和34.62%。

根据新视界眼科49%股权收购时的相关约定,-年度,新视界眼科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以及扣除股权激励对净利润影响后的净利润为.53万元和.09万元,相较承诺完成率仅分别为.50%和40.67%。

备受争议的管理能力

此外,经过多次沟通,光正眼科未与业绩承诺方就相关业绩承诺事项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光正眼科已就该事项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光正眼科(原告)主要诉讼请求为判令各业绩承诺方(被告人)按照重组时签署的《业绩补偿协议》向上市公司支付业绩补偿款以及利息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被告人在收到诉讼通知后已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反诉,反诉请求为判令光正眼科向交易对方支付剩余交易价款及利息损失。截至目前,上述诉讼已受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但尚未开庭判决。

根据光正眼科与交易对方签订的《业绩补偿协议》,光正眼科收购新视界眼科51%股份业绩承诺方应履行业绩补偿款为149515.52元,收购新视界眼科49%股份业绩承诺方应履行业绩补偿款为.27元,合计为.73万元。

不过,目前光正眼科并未全部完成昔日的股权收购交易价款。其中,关于51%股权收购时尚未支付交易价款为万元、关于49%股权收购时尚未支付交易价款为万元,合计未支付交易价款万元。

新视界眼科收购案,无疑是光正眼科转型战略的一步大棋,奈何新视界业绩并不“达标”,而且对新视界眼科的业绩补偿也存在纠纷,就在双方彻底闹僵后,新视界眼科此前的实控人林春光已经辞去上市公司董事职务,并密集减持所持股份,当前持股比例已降至2.75%。

在公司管理层动荡关口下,新视界眼科业绩也开始急转直下。年,新视界眼科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净利润亏损.79万元,活生生从顶梁柱变成了上市公司的“拖油瓶”。到今年一季度,光正眼科业绩仍没有好转迹象,归母净利润亏损.48万元,同比下降.14%。

截至年3月末,光正眼科账面仍存5.23亿元商誉,其中主要为收购新视界眼科时形成。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新视界眼科经营状况持续表现不佳,由此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或将对光正眼科的业绩再次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更值得担忧的是,光正眼科即便历经多次转型、更名,却始终无法获取稳健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显然值得重视。自年以来,公司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九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分别为-.26万元、-.59万元、-9.53万元、-万元、-.99万元、-.40万元、-.81万元、-.78万元和-.97万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