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我们总是希望书籍是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和引人人胜的,但是医学书籍往往给人一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最后看不下去的感觉,这样就难以成为一种良好的载体去传播新技术。所以我们要写的书应该是读者想读的书。为此我们走访了一些眼科医师、研究生和实习生等,了解他们所需,体会他们所好,最后我们摒弃了繁杂的技术原理的说明和教科书式的条条框框,选择以临床实际病例的形式,通过影像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各个疾病的特征,阐述最新的观点,体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书前言
1总策划如是说:
近年来眼科学迅猛发展,尤其是眼科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单就眼底检查设备而言就有非常多的突破与创新,令人应接不暇。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支持了眼科临床的诊疗工作,但是如何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新技术并熟练使用设备?如何根据我国实际状况来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如何让新技术和新设备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书又是一本涉及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书籍,但是却是从临床病例入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解读,体现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分享我们国人运用新设备的经验和体会。
(许迅)
本书重点涉及两种眼底检查技术,一是眼底功能学检查微视野,该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asb的刺激光亮度和34dB的阈值,可以准确区分低视敏度和盲点,也可以探测疾病的细微变化和早期视功能改变,此外利用该设备的固视反馈功能,还可以对中心视力受损的*斑病变患者进行固视训练,训练他们在中心凹旁相对正常的视网膜上建立新的固视点,来改善总体的视觉功能。二是眼底形态学检查OCT血流成像技术(OCTA),该技术可以在不注射造影剂的前提下,安全无创地完成三维眼底血流成像,并进行量化分析。这两种新技术的结合可以为疾病病理的理解,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规划等提供新的帮助,而NIDEK最新的Overlay功能性多模影像平台为这种结合提供便利,它可以将视功能的检查结果精确对位到各种眼底影像上,并量化分析,同时呈现眼底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本书汇集了上海交通医院眼科俞素勤教授,刘堃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眼科中心魏文斌教授,史雪辉教授和刘武教授等提供的临床病例,并对这些病例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一方面揭示疾病的特征,另一方面展示新设备的应用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快速掌握新技术,能把我们国人的临床使用经验与更多的同行分享,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并肩同行。
——许迅
(上海交通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暨眼底病学组组长)
2主审如是说:
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离不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提高,血管造影、OCT、OCTA的出现更是眼底影像领域里程碑式的飞跃,能在活体上显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为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科学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多模式影像诊断平台也是将来眼病影像诊断发展的趋势之一,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影像检查技术的综合使用,提高诊断效率,同时也为眼科医疗大数据的集中存储、分析、再使用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魏文斌)
微视野检查近些年已逐渐引起眼科医生们的